|
|||||||||||||||||||||
【類別】:醫學病理 |
|||||||||||||||||||||
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與治療 |
|||||||||||||||||||||
199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出大多數常見的胃炎疾病均由幽門螺旋桿菌所造成,建議在治療過程應加入抗生素,同年,國際癌症研究組織之工作群也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類的致癌物質。 什麼是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長約2至4微米,由於它具有特殊的螺旋結構及鞭毛,使它能夠鑽入胃黏液而到達胃黏膜上。 此外,幽門螺旋桿菌也可分泌大量的尿素繪並將其轉化為鹼性的氨以中和胃酸,形成一層堅固的防護壁壘於菌體四周,以防胃酸的侵蝕,因此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長期存活在胃部,並造成胃部的發炎及相關疾病。 幽門螺旋桿菌的流行狀況為何? 台灣地區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整體而言約為54.4%,但十歲以下的兒童感染率約為20%,十歲至二十歲的感染率為30~40%,二十至三十歲的感染率為40~50%,主要是由於環境衛生的進步,使目前台灣地區年紀較輕的族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盛行率較低。 為什麼會得到幽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途徑至今尚無定論,但一般學者相信接觸傳染是主要的方式,包括飲水、食物或牙齒、唾液都可以成為傳染途徑,而且個人衛生習慣及周遭衛生環境也與感染的可能性有很大的關聯。 有人發現牙斑上也有此菌,可能也會經由口腔和口腔的接觸來傳染。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家庭中有人感染此菌時,大部分的家庭成員也會受感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組織團體,感染率也較高,通常在孩童時代就受到感染。 是不是得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定會造成胃、十二指腸潰瘍或胃癌? 一般而言,絕大多數得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終其一生呈現無症狀的慢性胃炎,只有約10%到15%的人會得到消化性潰瘍,小於1%的人會得到胃癌,更少的人(約0.01%)會產生胃黏膜淋巴瘤。相對的,大約95%的十二指腸潰瘍病患、75%的胃潰瘍病患、以及90%的胃癌病患在其胃黏膜可找到此種桿菌的存在。 在胃癌方面,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得胃腺癌的機率是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的2~7倍,動物實驗方面的研究也發現蒙古沙鼠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62週後有37%會長出胃癌。 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檢查胃部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基本上可分成需做胃鏡檢查及不需做胃鏡檢查的方法。若病患需要做胃鏡檢查,可以在檢查時同時做胃黏膜切片,將取得的黏膜檢體做下述檢查: (1)快速尿素試驗 (2)組織學檢查 (3)細菌培養 (4)聚合酶鏈鎖反應 若病患不需要做胃鏡檢查但想知道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用以下方法檢測,但這些方法並無法確定有無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瘤或胃癌等: (1)血液檢查 (2)碳-13尿素呼吸試驗 (3)糞便檢查 ![]() 總結 若您過去曾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史、有萎縮性胃炎病史、曾經因為胃癌經手術切除後,或患有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患者,或是一等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有胃癌病史,且您本身未接受過幽門螺旋桿菌篩檢及根除時,建議您在醫師的評估與安排下接受適當的篩檢與治療。 【撰文/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劉志銘、內科部教授林肇堂】 健康世界雜誌 2007年8月號 |
|||||||||||||||||||||
|
[推薦好店]
4C快修連鎖-
-手機/電腦/筆電/平板-專業維修買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