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大地震引發創傷壓力症候群腦神經的生理病變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蘇東平主任
92/01/20
921集集大地震造成台灣人民,財產重大損傷。震後引起之心理創傷和精神障礙更是令人擔憂。其中災後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仍是影響身心健康最嚴重的精神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預防PTSD的延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是當一個人暴露於重大創傷事件中,如戰爭、天災、地震、強暴、車禍或親人死亡,使其本人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而產生極度害怕、無助、恐懼的狀態。其症狀有三,症狀一為創傷事件的影像、思考和感受屢次重複出現在腦海和噩夢中;症狀二為持續避免接觸與創傷有關的事物,且無法回憶創傷事件的重要片段;症狀三則是過度警覺反應,以致無法入眠,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易發怒,這些症狀的持續將導致個人社交、家庭和職業功能重大失衡。陽明大學社區醫學中心之研究團隊在921災後的六個月及一年半後針對重建區倖存者之追蹤,發現PTSD和重度憂鬱症的病發率均維持在10%上下,而且此二種疾病經常同時發生在一個病人身上。為何人們在遭逢重大變故之後,其心理和精神創傷竟然可持續一年多仍未脫離地震之陰霾呢?是否腦神經系統因地震而變得十分脆弱或是其壓力激素系統的調節失能?這些問題的解答將可提供今後治療、預防的重要指針。壓力激素系統乃是人們在遭遇壓力(stress)後,體內腦神經內分泌起一連串之變化,以應付壓力可能造成之威脅和傷害。這些生理性變化將使此系統之調節能力失常而發生精神或身體障礙。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 Axis)之內分泌軸線,即為此壓力系統之表徵,而血液或唾液中之皮質醇(cortisol)濃度,則為臨床上可測知此壓力系統的標記之一。為探討早期PTSD之神經內分泌變化,地震後一年半,測量災區倖存者之唾液皮質醇濃度。我們取了三組人:災區25位PTSD病患,另災區42位沒有PTSD的正常組,以及54位在台北的無PTSD正常組,連續兩天收集受試者唾液口來測定皮質醇(cortisol)濃度。我們利用曲線下面積(AUC)統計法,比較此三組受試者第一天的基礎皮質醇和次日Dexamethasone Supprossion test(DST)後的皮質醇濃度,結果顯示PTSD組的基礎皮質醇濃度最低,幾乎是台北正常組及災區正常組的1/3~1/2。此種低濃度的皮質醇與戈杰安(Armen Goenjian)在阿美尼亞的地震災難五年後,從青少年口水中偵測到的低皮質醇濃度,以及耶胡達(Rachel Yehuda)在創傷倖存者尿液中偵測到的一致。其次,我們以DST試驗挑戰後,台北正常組的皮質醇被壓抑了40%,而災區無論是正常組或PTSD組,都只抑制了22%。這些結果顯示重建區倖存者之腦神經壓力內分泌系統確實受到地震之影響而失去正常之調節功能。臨床意涵指出此調節功能如果不儘早恢復,人們之心身狀態將變得更脆弱,身心更容易生病。
其次,PTSD之病患常抱怨記憶力退步,注意力常無法集中,到底是心理或生理障礙?針對此問題,我們進行神經認知功能檢測和以磁振頻譜(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技術測量主管記憶之腦部海馬迴區的神經細胞功能。神經認知功能的檢測,在注意力方面,我們發現PTSD病患在持續注意力表現測驗上,比災區正常組和台北正常組來得差,而災區正常組又比台北正常組差,可見大地震使腦部注意力區域受損。同時我們也在七種記憶力測驗上,比較了PTSD組及台北正常組各13位年齡、性別相仿的個案,結果除視覺記憶外,語言、空間及中文字序學習測驗,PTSD組的表現均顯著下降。再以磁振頻譜(MRS)技術,偵測兩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功能,結果顯示PTSD組的左側海馬神經細胞代謝功能明顯低於正常組,而右側海馬兩組並無區別。後來又發現,PTSD病患的記憶缺損的程度,與腦部海馬的功能下降成正比,顯示記憶愈差海馬迴之神經細胞功能愈下降。上述的研究結果指出在重大災難後,人們之生物系統受到了影響,且與神經心理,如記憶力、注意力之變化有密切相關。
台灣社會近年來重大災難頻傳,如飛機失事、連環車禍、火災、土石流、暴力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之倖存者不僅需要積極的心理輔導,腦神經內分泌之損傷更是不可忽視,生物性如藥物治療的介入更是需要,尤其可早期預防PTSD的延續。

原文出處: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蘇東平主任
http://www1.vghtpe.gov.tw/msg/%E5%A3%93%E5%8A%9B%E7%97%87%E5%80%99%E7%BE%A4920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