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類別】:醫學病理 |
|||||||||||||||||||||
物理治療(二) |
|||||||||||||||||||||
熱療: 熱療最重要的功效有五: (1) 減輕疼痛, (2) 降低肌肉痙攣, (3)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4)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5) 增進血液循環。 根據穿透人體組織的深淺,可將熱療分為淺層及深層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小於一公分,包括熱敷包、熱水袋、烤燈、紅外線、電毯、蠟療、微粒療法( fluidotherapy )等。深層熱療又稱為透熱療( diathermy ),其熱量可深入三到六公分,包括短波、微波及超音波等。 熱敷是常見的一種熱療方式,在家裡可以用水煮、化學生熱、微波爐加熱等方式的熱敷包包上毛巾,敷在患部 20 到 30 分鐘即可。電毯,也是很方便的一種熱敷方式,一般電毯是乾熱式的,目前市面上也有溼熱式電毯,即利用吸收空氣中水分或直接可包潮布,其效果比乾熱式者為佳。熱水袋是種便宜簡單的熱敷方法,只要將熱水注入熱水袋內封緊,外包乾或微濕毛巾即可。 熱敷用品不一定愈貴愈好,只要個人使用方便有效即可,在購買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熱敷用品應事先了解使用與保存的方法。使用熱療最主要是避免燙傷,熱敷不是愈熱愈好,也不是愈久愈好,所以使用電毯最好能夠定時,避免睡覺時用,感覺遲鈍或喪失者應多包一層毛巾或溫度不要太高,使用時間 20 至 30 分鐘就夠了,超過 30 分鐘效果差不多,且就算溫度不高時間夠長也會造成燙傷的。在此吾人不建議用熱毛巾作熱敷,因為熱毛巾保溫效果較差且容易燙傷。 其他熱療方式如紅外線燈屬乾熱式熱療,有時會因太乾燥而皮膚不適。 在物理治療部門除使用熱敷包外,也會使用所謂深部熱療或透熱療法,一般是利用高頻的電磁波例如短波、微波、或者用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可穿透到組織的深部,但有其適應症與禁忌症,必須由專業的物理治療人員施行,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力療: 操作治療乃是由醫師或治療師施力於病人的關節,以改善關節活動度、增進關節功能及減輕疼痛。但下列情況宜避免使用操作治療: (1) 急性關節炎, (2) 骨頭太鬆或太脆, (3) 關節不穩定或變形太厲害, (4) 腫瘤等。 牽引治療分頸椎牽引與腰椎牽引,通常用於有神經根受壓迫時,利用牽引拉長及放鬆脊椎旁之肌肉與韌帶,使椎間孔變大,或形成負壓促使突出之椎間軟骨復位,如此得以減輕椎間軟骨、骨刺或是發炎組織對神經的壓迫。 按摩主要是用在軟組織如肌肉、韌帶等。藉放鬆肌肉或減少組織粘黏而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同時按摩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的復原。 運動治療: 骨骼肌肉疾病的運動治療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增進關節活動度的運動, 二是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力的運動, 三是提昇心肺耐力及全身體適能的運動。 增進關節活動度的運動又可分為三種: 一是被動關節運動, 二是輔助性的主動運動, 三是主動運動。 肌肉訓練的運動亦可分為三種: 一是等長運動,此型肌力訓練方式最適合關節炎病人,除了非常急性、嚴重的關節炎之外,幾乎任何時期、任何病人皆可使用。 二是等張運動,即是運動前後,肌肉的張力保持不變,但肌肉長度與關節位置卻隨時改變,一般使用啞鈴或沙包來訓練肌力即是等張運動。 三是等速運動(即固定之角速度下運動),優點是在每個關節活動度均能使肌肉發揮最大的能力,故較常用於運動傷害後之復健。 至於提昇心肺功能的運動則要視患者不同之病情來選擇運動項目。 治療對象: 骨骼肌肉系統疾病〈骨科物理治療〉: 骨科術前及術後物理治療(肢體骨折術後之物理治療、人工關節置換後之物理治療、術後造成的關節攣縮)、下背疼痛、椎間盤突出、頸部酸痛、運動傷害(韌帶扭傷、肌肉拉傷、肌腱發炎、網球肘等)、關節病變(退化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脊柱側彎、五十肩(冷凍肩)等。 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物理治療): 腦血管病變(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病患、周邊神經受傷或病變、顏面神經麻痺、 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性肌萎縮( Duchenne s disease )、小兒麻痺後症候群等。 小兒問題〈小兒物理治療〉: 斜頸〈 torticollis 〉、臂神經叢受傷〈 BPI 〉、腦性麻痺、心智動作發展遲緩、脊柱裂〈 spina bifida 〉等。 心肺〈胸腔〉物理治療、老年及退化之慢性疾病、〈燒〉燙傷病患等之治療。 §物理治療設施: 光療:遠紅外線、紫外線、低能量雷射。 電療:向量干擾波、低周波電刺激、經皮神經電刺激器、功能性電刺激、直.交流電刺激。 水療:上肢水療槽、下肢水療槽。 熱療:淺部熱療〈熱敷包、蠟療〉;深部熱療〈短波、超音波、微波〉。 冷療:冰敷包。 機械治療:頸椎牽引器、腰椎牽引器、持續被動活動機、滑輪運動、重量訓練、懸吊運動、循環器治療、傾斜床、平行桿。 訓練用傾斜床、行走訓練用平行桿,站立鏡。 跑步機、下肢肌力訓練器、上肢肌力訓練器。 訓練用固定式腳踏車、重力訓練滑輪組、肩部運動訓練組。 等速肌力測試儀( Kin-COM ):肌力測試及訓練。 運動治療:主動運動、被動運動、阻力運動、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發展治療、協調運動、姿勢矯正療法、牽拉運動、行走訓練、輔具(柺杖、輪椅)訓練等。 本文資料取自:台大醫院復健部林銘川醫師 |
|||||||||||||||||||||
|
[推薦好店]
4C快修連鎖-
-手機/電腦/筆電/平板-專業維修買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