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昨天公布今年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患者是家住桃園縣的78歲老太太,老太太的四位兒子跟一名女兒都已接受預防性投藥。
疾管局副局長林頂說,這名老太太一月九日出現發燒、咳嗽症狀,因疑似肺炎住進敏盛醫院,經通報後檢驗確認為腦膜炎雙球菌B群陽性,幸而經過抗生素治療,22日已出院。
林頂說,這名老太太過去曾中風,平日居家療養,由四名兒子與一位女兒輪流照顧,這五人都已接受預防性投藥。
疾管局分析近最近五年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關資料,除前年為13例外,其餘都是20多例。
疾管局說,1到4歲幼兒是此症高危險群,由於65歲以上老人抵抗力較差,也較容易感染,此外,部隊、學校宿舍等團體生活場所,以及過度擁擠、通風不良的地方也較易出現病例。
林頂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好發在春、冬兩季,大約是每年11月到隔年3月,主要直接接觸感染者口鼻分泌物或是飛沫傳染,患者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腦部僵直,以及出血性皮疹、精神錯亂、昏迷等症狀。他說,由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初期症狀不明顯,若未及時使用抗生素,死亡率可高達50%。
2008/01/24 聯合報
疾病管制局證實今年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提醒民眾加強防範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於今(2008)年1月18日檢出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該個案為78歲女性,1月9日發病,因發燒、咳嗽、疑似肺炎住院,1月14日由醫院通報,經該局檢驗,確認為腦膜炎雙球菌B 群陽性。
依據該局以發病日分析過去5年(2003至2007年)台灣地區該項傳染病之資料顯示,確定病例數依序為26例、24例、20例、13例、21例,菌株分型則以B型為主(平均約71.4%),且所佔分率有逐年增加之趨勢。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致病因子為腦膜炎雙球菌,潛伏期一般為2-10天,通常為3-4天,好發於春、冬二季(約每年11月至隔年3月),可藉由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或飛沫而感染,該病常見的症狀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出血性皮疹、粉紅斑及精神錯亂(譫妄)、昏迷、抽搐等。
該局呼籲民眾,避免接觸病人或帶菌者的鼻咽分泌物、飛沫,並避免到過度擁擠、通風不良的場所。如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出血性皮疹、粉紅斑及精神錯亂(譫妄)、昏迷、抽搐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以便診斷、治療與疫情防治。有關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之防治措施,民眾可參閱該局網站:(http://www.cdc.gov.tw)防疫專區之「疾病介紹」,或詢問疫情防治專線1922。
20080123衛生署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