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精神分裂 腦神經網解密
陽明大學研究團隊利用dMRI偵測腦部成千上萬個大腦神經元組成的神經束,這張圖呈現大腦側面神經束走向,藍紫色為上下垂直,綠色是左右水平,紅色為前後,方便辨別神經部位。
圖片提供/林慶波
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和過動症患者,未來可望透過特殊儀器檢查出腦神經受損部位,有助臨床醫師評估病況,做為後續治療的參考。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合作,三年前開始用「擴散磁振造影(dMRI)」檢查一百多名精神病患者,以非侵入方式,取得高解析度解剖影像,一窺腦部細微的神經纖維網路。
該所助理教授林慶波說,計畫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六十名、躁鬱症與過動症患者各卅名,與一百五十位一般人的做腦部影像,分析比較。
研究初步發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前額葉與枕葉、躁鬱症患者的腦前額葉與邊緣系統及過動症患者的運動神經束,都發現與一般人有不一樣之處。
林慶波說,英、美、法等國都已用dMRI做這方面研究,方法是以儀器測量腦部水分子擴散情形,找到神經元,再繪出神經束走向,進而找到患者斷掉或受傷神經部位,方便醫師診斷治療。
林慶波表示,dMRI問世已十年,是檢查常用的磁振造影(MRI)儀器加上另外配備所組成,dMRI也可用在神經外科手術,如手術中擔心腦腫瘤壓迫正常神經,透過它能協助醫師知道從哪裡下刀,讓手術得更順利。目前dMRI僅用於研究,並未在臨床使用。
部分精神科臨床醫師提出質疑,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陳喬琪認為,精神患者腦病變,常與腦神經化學變化有關,例如目前已知憂鬱症患者是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不足,單以圖像解析腦組織結構,恐怕不足以解釋精神病症。
「精神疾病比我們想像複雜得多!」陳喬琪強調,精神患者除先天腦部問題,後天環境因素也常是致病間接因素,像年輕人常在服役或考大學時發病,與此時大腦正穩定成熟,卻面臨巨大壓力不無關係。
2007/08/28 聯合報
躁鬱之心 台灣約30萬人
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蔡長哲表示,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及憂鬱症等精神官能症,成因相當複雜,臨床表現也不一樣,長久以來精神科醫師都依照美國精神科醫學會編訂的診斷學「DSM系統」為診斷標準,每種症狀都有不同診斷依據,一定要符合其標準,且持續一段時間以上,才能確定診斷。
根據統計,台北市的精神分裂症盛行率約0.3%,推估國內約有近7萬名患者。躁鬱症盛行率更高,雖國內尚無相關資料,但以國外1%的盛行率推算,病患高達2、30萬人左右,比一般人想像地多。
陽明大學透過dMRI檢測大腦神經束的研究,國內不少精神科醫師都認為是很好的想法,也給予很大的肯定,但他們強調,精神官能症仍應以症狀學的診斷為主,像dMRI這種影像學檢測,應僅具輔助效果,無法全面取代傳統的診斷方法。陽明大學研究人員也坦言,dMRI成本極高,照一次要數萬元起跳,未來除非健保能給付,才可能普遍在臨床應用。
2007/08/27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