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界將引進「經自然孔道穿壁內視鏡手術」,可從口腔、陰道或肛門伸入內視鏡切除病變的組織及器官,在體表完全不留疤痕,最快年底前可用在病人身上。
應邀來台參加國際外科醫學會的歐洲微創訓練中心總裁馬赫斯克昨天指出,利用內視鏡或腹腔鏡的微創手術,已進步到能讓體表無洞疤,今年四月他完成全球首例「經陰道穿壁內視鏡膽囊切除術」,為一名膽結石併發膽囊炎的婦人治療,體表完全不留疤痕。
曾前往法國研習微創手術的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吳鴻昇表示,這種無洞手術,就是利用人體原有對外的孔洞伸入治療器械治療。像婦產科常用的陰道鏡,如今更進一步將之穿透胃壁、陰道壁或直腸壁到達必須治療的病灶組織,予以切除、治療,因此體表不會留疤。
馬赫斯克舉經食道穿胃壁內視鏡膽囊切除術為例,患者是接受全身麻醉,內視鏡則從食道進入胃,再由胃壁穿出(會有一公分的小洞),找到膽囊後將之切除、吸出,至於胃壁小洞則由自動縫合器或鈕扣型關閉器「補洞」。
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說明,由於胃壁會有彈性皺褶,加上胃部有胃酸分泌,因此穿一個小洞所出現的感染機率不大。
吳鴻昇表示,彰化秀傳最近以五隻豬試驗無洞膽囊切除手術,結果令人滿意,因此他預期在年底前即可應用在病人身上。
來自英國索瑞大學的巴雷教授也表示,英國以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早期的大腸癌、攝護腺癌及其他婦科癌症,已經愈來愈普遍,主要在可大幅節省醫療支出及社會成本,他深信未來的微創手術會更普遍。

體表無洞手術切除膽囊
圖/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吳鴻昇提供
無洞手術有創意 也有感染風險
國內醫院打算引進體表無洞內視鏡手術,醫界普遍認為,這種手術很有創意,但仍須在子宮頸後穹窿、胃壁或直腸壁穿一個洞,不僅手術操作上更難,感染的風險也不小,未來若要推廣,恐需累積更多臨床經驗。
國泰醫院院長黃清水表示,印度曾有一名醫師採用自肛門伸入內視鏡進行闌尾(盲腸)切除術,病人因併發感染而死亡,就是明顯的例子。台北醫大婦癌中心主任鄭丞傑也說,自子宮頸後穹窿伸入內視鏡直達上腹腔切除膽囊,「不僅比傳統腹腔鏡的操作距離長,還可能因內視鏡絕緣體失敗,造成腸子破皮的危險」。
2007/09/13 聯合報